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

 

免费公益网站
 

图片 租车
网址
酒店 门票
拼团 晚会
 

酒店 门票 旅游

审核后展示, 完全免费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旅游线路   图游版纳   景点景区   宾馆酒店   租车服务   会议接待   了解版纳   东 南 亚   打折门票   站内搜索   特价酒店   版纳旅行社  
今天是: >首页 -> 西双版纳 -> 民族文化 -> 傣族文化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广告位

西双版纳音乐
[ 录入者:bnlyw.com | 时间:2007-07-04 00:41:15 | 作者: | 来源:采集所得 | 浏览:5287次 ] TOP 内容有误我要纠错
 

..imagespicxsbn90.jpg

                                        音 乐

  (1)赞哈

  傣族的音乐是通过赞哈演唱的形式来表现的。赞哈,傣语音译。“赞”是“会、能、善于”的意思,“哈是”是“唱歌”的意思,“赞哈”直译为“能歌善唱者”,意译为“歌手”。属于一种专业的民间歌唱艺人。

  赞哈唱的调子一般是“12356”五个音阶,通称为“赞哈调”。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曲调。汉族所说的“说书”,在傣族中则是“唱诗”。诗是动人的,音乐是优美的,歌手们在娓娓动听的“傣 ”伴奏下,有节奏地用“宣叙调”式的、富于叙事的特点,唱出一篇诗章,一个个故事。旋律似乎有些平板,但它是朗诵与歌唱紧密结合的独特艺术,它那独特的调式音阶是无法用十二平均律解释的,仔细的揣摩,它已是二十四平均律或更多平均律的音乐艺术了。
据调查,赞哈调早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通常在节庆、礼仪等场合演唱,在劳动小憩时亦能听到赞哈娓娓动听的歌声。演唱时,两人盘膝坐在:一人吹 ,一人手执纸扇歌唱,有时两人对唱。曲调具有朗诵风格,歌曲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等。

  作为民间艺人的赞哈,就是在劳动人民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种种感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双版纳傣人民早期狩猎,特别是采集生活,为傣族人民提供了自由歌唱的广阔天地。那时候,人们在喜庆丰收时,或者是在打到鹿,分鹿肉吃的时候,大家欢欣鼓舞,人人歌唱,并且是边歌边舞,有集体合唱的,如现在还保存的“依拦贺”调边舞国唱的形式,老、中、青、少年都会唱、能舞。还有独唱,这种形式就是自由,更普遍了。在这些歌唱活动中,有一部份人既能唱,又唱得比较好,他们自然被誉为“善歌者”。这是赞哈的萌芽时期,还没有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

  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双版纳傣族先民由农村公社时期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人们为获得赞哈这种专称,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歌喉,要有即兴表达演唱的才能,而且还要掌握比较多的歌唱内容,这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于是,这些“能歌善唱者”为了生存,逐渐从农业、狩猎、手工等行业脱离出来了,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但是,由于西双版纳保留原始农村公社的历史长久,其变化发展又非常缓慢,赞哈逐渐成为歌手的专名,应该在具备人们为谋求自身生存的生产劳动中已经有剩余的产品和剩余的时间之后。

  赞哈在西双版纳有广泛的群众性。据调查,全州有群众公认的赞哈一千多人,差不多每三百人中就有一名歌手,一般群众亦能随声唱和。赞哈不令有西双版纳傣族人民都从中流传广,影响深,在德宠傣族地区也一样(德宠傣族称赞哈为“哈鸾哄”或“喊门当”)。同时,在缅、老挝、泰国的傣族地区也很盛大行。傣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形象而又深刻的话:“在傣家人的生活中没有赞哈,就象菜里没盐巴”。由此可见了,赞哈对傣族人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傣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赞哈的来历,有这样一段传说:从前,有一只糯乐多鸟用婉转动听的歌喉,从黄昏一直唱到深夜,吸引了全村的青年男女。美丽的玉嫩姑娘也被糯乐多鸟的歌声迷住了。一次,王子召龙交向玉嫩求爱,当即遭到拒绝。玉嫩说:“我宁愿与糯乐多鸟在一起,也不和你在一起”。召龙交为了把玉嫩弄到手,一心想除掉糯乐多鸟。一天黄昏,正当糯乐多鸟在村边的椰林中高歌时,狠心的召龙交向糯乐多鸟放出一支毒箭,糯乐多鸟被射落在地。玉嫩急忙到椰林中找了受作了的糯乐多鸟,并把它揣在怀里。不多时,糯乐多鸟就在玉嫩的怀里死去了。这时,全村的青年男女都前来看望,并为失去糯乐多鸟而悲伤,玉嫩也因悲伤过度而昏迷过去当她醒来时,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也象糯乐多鸟唱歌一样透婉动听,她就学着糯乐多鸟的唱声安慰全村青年。从此,玉嫩姑娘就成了第一个受群众爱戴的赞哈。

  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不去考证它的真假。但在西双版纳,听赞哈演唱是确是最精彩的文艺活动,尤其是遇上男女赞哈赛歌,更是一听就不愿离去赞哈深受傣家人欢迎,是难于比拟的。据说,当你投宿傣家村寨时,只要说是赞哈,立即就会被傣家人请到屋里用酒肉款待,待为上宾,并热情地请你唱赞哈。

  解放前,根据赞哈的学识、才能和影响,由封建领主分别封为“赞哈鲧”、“赞哈 ”、“赞哈勐”,最大的赞哈就是称为“赞哈勐”。

  傣族地区村村寨寨有赞哈,然而,并不是人人可以成为赞哈,必须拜师求教。据传,学习赞哈有一个程序:学习者要事先准备蜡烛两支,白布数丈,香米、白米数简,酒数杯,摆在小蔑桌上,点燃蜡烛,对天向神仙求灵。之后,师傅才开始教你。师傅教的时候,一般是先教一点,如果满意,就教下去如果不够条件(诸如天资方面的不足),就不再教了。对于傣家人来说,成了赞哈,就被群众看成是有一定学问、有一定地位的人了,他们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2)情歌

  在西双版纳,“情歌”也称“山歌”。它不但是深情的爱情之歌,而且有广泛的劳动内容。它那柔情、细腻、娓娓动听的旋律,能给人以甜蜜的冥想。情歌多以缓板显示主题,以歌唱性的行板发展主题。它经级进以及三度小跳(少有大跳)的旋律进行。情歌具有明朗的宫调式色彩,给人以新鲜、恬静的收歌感受,象一幅淡彩的水墨

  画,清晰透明。
   如:
    流沙河水哗哗地淌, 

  我的歌声飞向远方。

  阿妹呵,你在哪里?

  我日夜把你思想。

  流沙河水哗哗地响,

  我的歌声飞向对岸。

  阿歌呵,等着吧,我就在你的身旁。

  傣家青年爱唱情歌。无论在澜沧江边,流沙河畔,也无论在那金黄的坝子,还是在那绿色的林海,在劳动的田边地角,他们在歌声中寻找爱情,寻找恋人伴侣。这情歌,是甜美的歌、幸福的歌、田野的歌、劳动的歌。傣家青年在这甜蜜的歌声中获取力理。

  (3)傣歌

  傣歌是是解放后在赞哈和情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傣族民歌。从歌节奏性强,可歌可舞,甚至象汉族的表演唱一样,还可以赋予适当的表演。它具有明朗的宫调式色彩,有完整的“12356”五声音阶,又具有“531 353 563 35 323—”的特殊旋律行,使其音谳极富于歌唱性。优美动听的歌,恰到好处的对白表演,配之以欢乐的打击乐和舞蹈,这是它的独特性,《西双版纳,我的家乡》这首脍炙词,则是所要唱的正题。正题内容唱完后,未尾一句总是“麻赫里了勒—罕”,意即“现在唱完了”。

  傣歌,是别具一格的“多米索”的歌。当你走进傣家人的寨子里去那欢乐的象脚鼓、 锣使人振奋,那清澈如溪的歌声让人陶醉。“邦里赫——”,在那郁郁葱遮天盖日的大青树下,卜少、卜冒欢乐地歌唱着,舞蹈着,用歌声来驱赶那劳累一天的疲劳,用舞蹈来点缀那火一样的青春。这就是傣歌。

  (4)佛寺音乐

  “佛寺音乐”与傣族的其他音乐一样,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它的朗诵性和歌唱性是密切结合的。很多其他种类的傣族音乐里,均含有佛寺音乐的“分子”或“元素”。要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佛教对西双版纳傣族的影响说起:

  西双版纳傣族虔诚地信奉小乘佛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佛教盛行的时期,几乎每个男童都要郑重其事地被送到佛寺里当小和尚。从小和尚进而升大和尚,学问好的晋升佛爷祜巴。这类似汉族学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研究生。一旦学业期满,他就取得了一定学位,受到人们的尊敬。过去,傣族人民的文化就是用这种形式学来的。佛教对傣族来说,一则是信仰,一则是学文化,这就促成了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傣族中的流行和普及。

  和尚念经,经文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有多样的音乐。无论念那种经文,它都有完整的五声调式音阶,有明显的节拍,有完整的音乐结构。例如《格 》(即贝叶经),它是一首由“1236”特殊声音阶组成的宫调式的、小快板的曲调。再如《波格 》(即绵纸经文),它是一首由“12356”完整五声音阶组成的宫调式的、缓板稍自由的曲调。勐海和勐腊还分虽有这样两种独特的佛寺音乐;一种是由“561”三声音阶组成的,每拍都有切分节奏的跳跃性的音调;另一种是由‘236“三声音阶组成的四平八稳的曲调。大家熟悉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 娜》中,大臣的主题音乐,就取材于这一音调。

  同时,在佛寺中,一个和尚念经,犹如“独唱”,众多功的和尚同时念经,就恰似“大合唱”。它的旋律性强,具有音乐的特性。所以,一位工作者在西双版纳考察后,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就把这“XX经文”,称之为“佛寺音乐”。

  (5)依拉贺

  依拉贺,是一种边歌边舞的唱词,傣语称之为“甘范”。在西双版纳,每逢傣历新年,除了举行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丢包、放火花等传统活动以外,人们总喜欢成群结队,敲着 锣,擂起象脚鼓,边唱边跳“依拉贺”。挨家挨户去拜年,祝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依拉贺,就是在这样的节日里欢唱的歌,意即为边舞边唱。其唱词中虽然没有华丽的形容词,也没有特意的雕琢,但它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最能体现傣族人民的丰富感情。它热情奔放,在热列而极有节奏的象脚鼓、 锣、钗伴奏下,音调舒展激岩,悦耳动听,再加上优美的舞姿,更是扣人心弦。

  依拉贺的调式音阶是“56i—6i566—……三声调式,全曲就用这三个音组成了“6i 6 —,6i 61—,6i 566——……。这样的旋律特点,是羽调式曲调,但它没有半点小调式的忧暗的色彩,而是高亢明朗的。

  在勐海县勐满一带,还流传着只有“6i ”二声音阶的“依拉贺”。在长达56小节的一音歌里,就用这两个音,采取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终止来进行。它与从语是那样的接近,似乎是在朗诵,然而人们明显地是在激昂高歌,尤为奇特。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在音乐语言上的创造性。

  依拉贺的唱词,一般都是随着节日活动的不同而改变内容。如泼

  水时的唱词词是:
  

  澜沧江,黎明城;

  各族人,似穿梭。

  深情不,心中出;

  似洁泉,如甘露。

  银水花,在飞舞;

  一个个,湿漉漉。

  透进心,是祝福;

  笑脸盘,似花朵。

  依拉贺,依拉贺。

  水水水!

  赛龙船时的唱词是:

  铜 响,齐举桨;

  团结紧,有力量。

  象蛟龙,破波流。

  昂起首,使劲划。

  帕萨傣,赛龙船;

  依传统,争上游。

  依拉贺,依拉贺。

  水水水!

  拜年时的唱词是:

  攀枝花,红艳艳,

  桑康傣,已到来。

  帕萨傣,尽开谚,

  糯米酒,蜜样甜,

  共举酒,贺新年。

  依拉贺,依拉贺。

  水水水!

  放高升时的唱词是:

  做高升,放高升,

  学科学,练本领。

  火一点,黑烟喷,

  似火箭,冲入云。

  祝来年,好光景,

  愿五谷,又丰登。

  依拉贺,依拉贺,

  水水水!

  在这盛大的傣历新年节日里,傣家人就是这样歌唱着,跳跃着,狂欢着,舞蹈着,“依拉贺、依拉贺”,跳着“依拉贺”,祝福傣家人幸福。至今,这一生动的场面,还深深印在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的心中。

25
】【打印】【投稿】【推荐】【举报】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西双版纳舞蹈

评论

称  呼:
验 证 码:
内  容:

更多文章
景洪地图_西双版纳地
缅甸小勐拉
西双版纳傣族烤鱼
傣族(花腰傣)食花
瑶族的成人礼:度戒
精美图库
傣族蜡染工艺品1
傣族蜡染工艺品5
傣族蜡染工艺品2
傣族蜡染工艺品4
傣族蜡染工艺品3